先谈下商品的形态变化,商品----货币-----商品,商品-----货币,这是商品的第一形态变化,马克思称之为惊险的跳跃,没有这种跳跃,商品持有者就会受到打击,货币---商品,这是商品的第二形态,在第二形态上,仅表现出货币的运动,每一个商品,在进入流通之后,也就在第一形态变化的时候,就从商品界退出,被另一个行的商品所替补,但是,充当流通手段的货币,却继续留在流通界,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,有多少货币被流通界所吸收呢
引用资本论里一个公式:流通的货币量=商品价格总额/同一货币的流通次数
假设一:A鬼装值200W银两,B绝技值200W银两,假设同时出售,则商品价格总额为400W银两,也就是说必须有400W银两在流通界
假设二:假设这两者不同时出售,依次流通,(即A鬼装---200W银两---B绝技--200W银两)那么只需要200W银两进行2次的流通,所以我们知道这个公式是成立的,在流通过程中,每一个货币都会影响到别的货币,假设某一个货币流通速度增加了,那另一个的货币流通速度就会放慢,甚至从流通界消失,因为流通界只能吸收一定量的货币,因为商品价格总额=货币量*货币流通速度,货币流通次数增加,货币量减少,反之货币流通次数减少,货币量增加,所以我们可以推导出这样一个问题,官方投入一定量的元宝,就可以把一定量的银两挤出流通界,所以这就会造成银两为什么不间断的贬值,这是任何一个经济学家都明白的道理。
其实资本论早就告诉我们这个道理了,资本论真是博大精深,很多大师级的经济学理论都是来自资本论的,比如大名鼎鼎的凯恩斯的乘数原理,都是从资本论里来的